当前位置:首页 > 日志 > 正文内容

42条经济定律

臧忠坤8年前 (2016-09-21)日志268854

1、250定律 

拉德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 

2、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就要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产

品,又第一个淘汰自己的老产品。

3、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

确定。 

    你只需要关注你特定的用户群需求。不要在意不相干人的看法。

4、史密斯原则 

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加入到他们之中去。不要试图做孤胆英雄。如果潮流挡不住,至

少,你要去思考为什么。

5、彼得原理 

劳伦斯.彼得认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

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6、零和游戏原理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

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

是:1+(-1)=0 

不要把目光一直盯在你的竞争对手上,不要花太多时间抢他的客户。我们把这些时间用来寻找互补的合作对象,挖掘新客户。

7、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 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 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如果你看准一个方向,你自己干,缺人手就招。不要轻易找同伴一起做,否则你会发现,日

子似乎越过越快了,事情越做越慢了。

8、邦尼人力定律 

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

   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你需要有计划。

9、超限效应(溢出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

应”。

    凡事不可过度。

10、长尾理论

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

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11、墨菲定律

 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12、阿尔巴德定理

 一个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全靠对顾客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即看到了别人的需要,你就成

功了一半;满足了别人的需求,你就成功了全部。

13、高度定律

你站立的高度,决定了你的眼界,你的眼界决定你的修为。所以你在产业链源头与核心环节上

的投入与努力,可能远比你在下游末节上要成功得多。

14、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不管你做什么,你都应该关注新闻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机遇或者灾难可能就在那里。

15、青蛙现象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16、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17、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

18、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地方还有更好的青草。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不要轻易跟风,保持自己思考的能力。

19、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20、破窗理论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21、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随时衡量你所做的工作,哪些是最有效果的。

22、木桶理论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

23、马太效应

《圣经》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24、死亡暗示

有个国王非常残忍,茌每次处决死刑犯时,他都要想些新鲜的花招。一次,一位犯人被告知明天将被处极刑,行刑的方式是在他手臂上割一个口子,让他流尽鲜血而亡。犯人惊恐之至,百般哀求,但终无用处。次日一早,犯人就被带到一个房间中,锁在一面墙,墙上有个小孔,刚好可以把一条胳膊穿过去。刽子手把他一只手从孔中穿过,在墙的另一边,用刀子在他的手上割开一个口子,在手下边还放着一个瓦罐来盛血。嘀嗒,嘀嗒……,血一滴滴地滴在瓦罐中,四周静极了。墙这边的犯人就这样静静地听着自己的血滴在瓦罐中的声音,他觉着浑身的血液都在向那条胳膊涌去,越来越快地流向那个瓦罐。不一会,他的意志也随着血流走了,他无力地倒下来,死了。在墙的另--边,他手上的那个小口子早就不流血了,刽子手身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大水瓶,水瓶中的水正通过一个特制的漏斗软管往下边的水罐中嘀嗒。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让犯人自己杀死了自己。

由此故事可以看出人的心理暗示力量的强大。

25、囚徒困境

两个犯罪嫌疑人被警察拘捕了。警察分别告诉他们:他们有三种可能:第一,死不认罪,最后也确实找不到他们犯罪的证据,这样他们将被无罪释放;第二,主动认罪并检举揭发同伴,只判3年刑期;第三种可能就是自己死不认罪,但被同伙揭发并证明有罪,这样你就会被判10年。被分开关押、分别提审的罪犯会选择哪一条路?绝大多数会选第二条。这是社会学、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论例:囚徒困境。

评语:谁都不敢把自己的明天放在别人手中。

26、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

27、奥卡姆剃刀定律 

     12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做得简单,再简单,简单到非常实用,而不是花俏。

28、马蝇效应

    林肯少年时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里犁玉米地,林肯吆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马很懒,慢慢腾腾,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时间马走得飞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头,他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他就把马蝇打落了。看到马蝇被打落了,他兄弟就抱怨说:”哎呀,你为什么要打掉它,正是那家伙使马跑起来的嘛!” 

在你心满意足的时候,去寻找你的马蝇。没有firefox,不会有ie7,firefox就是微软的马蝇之一。马蝇不可怕,怕的是会一口吃掉你的东西,像 ie当初对网景干的那样。

29、最高气温效应

     每天最热总是下午2 时左右,我们总认为这个时候太阳最厉害,其实这时的太阳早已偏西,不再是供给最大热量的时候了。此时气温之所以最高,不过是源于此前的热量积累。

 你今天的成绩,是你以前所做的事带来的。

30、懒蚂蚁效应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成群的蚂蚁中,大部分蚂蚁很勤劳,寻找、搬运食物争先恐后,少数蚂蚁却东张西望不干活。当食物来源断绝或蚁窝被破坏时,那些勤快的蚂蚁一筹莫展。“懒蚂蚁”则“挺身而出”,带领众伙伴向它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不要把注意力仅仅放在一个地方,即使这个地方现在为你带来一切。你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寻找新的可行的方向,以备万一。

31、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不值得定律反映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32、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33、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34、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5、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36、踢猫效应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回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不对下属发泄自己的不满,避免泄愤连锁反应。

3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比较深刻、突出,这种强烈的知觉,就像月晕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认识。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38、霍桑效应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伴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他人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39、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由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应把自己的眼光再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40、证人的记忆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

41、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42、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臧忠坤博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家不是房子

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离开,房子还是所谓的“家”吗?在美国旧金山,有一个醉汉躺在接头。警察赶快过去把他扶起来,一看,原来是当地的一个富翁。当警察说送他回家时,富翁哭着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向远处的一...

为了爱

【腾出一只手来让我们相爱吧。】和太太一块去逛商店。我们已买了一大包的东西。我们的原则是:太太专心挑选,由我拎包。当回来的时候,在路口看到一个卖西瓜的小摊。问问价钱,还挺合理,太太又想买,可我说再别买了...

毕业论文

【在选择爱情的同时,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在归纳了两份相同性质的材料时,博士生糊涂了,因为他发现得出的结论相互矛盾。一份是杂志社提供的四千八百份调查表。问的是:什么在维持婚姻中起决定作用(爱情,孩...

一枚硬币

【送给孩子的礼物应该是有助于他开启世界之门的钥匙,而不是笼子中的食物。】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出身于一个贫穷但很和睦的家庭。在他中学时代,他曾得到了一份别人不可思议的礼物。他回忆说:“我的很多同学在毕业...

一位秀才进京赶考的故事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